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:高中的时候很厉害的同学,上了大学,成绩一般,甚至挂科;初中很厉害的同学,升了高中,成绩一般,考不上大学;在原单位出类拔萃的同事,到了别的单位变得很一般。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。

同样一个人,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中,会有这么大差距?那么到底是换个环境改变了人,还是人克服了环境的限制?表现变好的人,到底经历了什么?

首先研究一下好学生。

所谓「好学生」,其实核心的 kpi 是「好成绩」。通用的特征是听话、按时完成作业,当然那些不听话,但是成绩特别棒的「更牛逼」,但是这种毕竟很难。除了极少数的天才,想取得「好成绩」的必要条件是:「良好的学习环境」+「好的学习方法」+「努力学习」。也就是「好的环境」+「科学地学习」+「时间」。

好的环境

  1. 有学习条件。
  2. 不停能得到正向激励,把这个人推向「不得不考好」的境界。比如,一次偶然的考好,从此老师就开始不停的夸你,甚至会和「差生」区别对待,从而感到巨大的成就感。激励更努力的学习。

科学地学习方法

有的人十年都没有学会「学习」。好的方法包括:

  1. 科学的记忆。就像围棋的「打谱」,不停的记忆小的模式,从而记住大的棋局。资深棋手,下盲棋,不是要记住每一个点,而是记住整盘棋局的「势」,组成整个棋盘。而试图暴力记忆的新手,往往从一个角,一个点一个点的记忆,这是不可取的。

  2. 不断总结套路的能力。比如高中数学题,基本上解题思路是固定的,比如:递归、极值、替换、求导数、向量法、图形结合。再加上一些常用的公式,基本上跑不出这些套路。仔细看课本目录,然后再总结每种「模式」,即使拿到一个题目,没有思路也没关系,从头到尾,遍历你知道的套路,就可以做出来了。

时间。

长时间练习。也就是刷题,刷题要结合上面的第二点才有意义。刷题的过程,其实是「打谱」的过程。这是基础。

目前我的同龄人,基本上都是工作十年左右的。像集团这种「361」的考核体系,还是要把同事区分对待,然后拿不同的激励。那么如何做一个「好员工」?首先「好的环境」已经非常不重要了,因为大家都是中年人了,不需要讲各种道理;「科学地学习」也不算重要,因为每个人基本上都定型了;「时间」非常重要,不加班想把东西做得又快又好,基本上不可能。这里还要加一点就是:创造好的环境的能力。在一个普通团队里面,给大家找到爆破点,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。

总结起来,对一个想「突破一线」的人来说,各项占的比例大概是:

  1. 人人夸的环境:5%
  2. 科学的学习:10%
  3. 时间: 50%
  4. 无中生有:35%

对于一个四平八稳的按照要求能完成工作的同事,可能作为底层「老黄牛」是称职的,不过大家千万不要陷入这种思维里面。都想做执行层?那执行什么?执行谁的决定?所以层级越高,「无中生有」能力要求越高。

不过学习和工作毕竟不一样。学习可以说纯粹是为自己,对于当时的自己,学习基本上是生活的全部;对于大部分人,工作可不是生活的全部,可能是生活的1/3,所以投入的时间肯定是不一样的。这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衡。毕竟拿一个合同上写的工资,干八小时的活儿,做一个「众人」也是一种值得尊重的选择。

怪不得淘宝城有一句话叫做「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」。建议 34 岁之前的人,还是要「努力工作」。因为过了这个年纪,就更难有「努力工作」的机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