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己还是需要不停学习,下面的观点也是目前能想到的,还是需要不停补充,不停修正。有更好想法的同学欢迎留言,探讨。

技术的量化方法

很早的时候,在另外一家公司,嘲笑过公司 HR 经理给技术团队定 KPI,我当时想都没想,就反对了。说技术是没法量化的,现在想想,还是太片面了,即使没发 100% 定 KPI,至少可以定一部分吧。在现在的团队,我发现很多量化标准。

  1. bug 数、reopen 数、bug 级别
  2. 代码提交曲线、代码行数
  3. 上线 checklist、集成 checklist
  4. 线上问题定级

但是不要忘记一个问题(参考 Input/Output 模型的缺陷),哪些指标适合哪些人看。比如代码行数只适合一线 Team Leader 自己看,不要把这个标准公布出去,自己做为内参就行了,否则很容易出问题。

拥抱变化的价值

一个业务可能给一个 P9 来做,定时间、定目标。到了时间没有达到目标,可能 P9 就要换别的项目去做了,下面的 P8、P7、P6 可能不会动,换了老板以后,几十个人的团队,又要面临一个问题:证明自己。

所以 P8、P7 带头会拼命一段时间,下面 P6 也跟着跑。团队斗志可以恢复一下,效率确实可以提高。

但是人的兴奋劲都是有保质期的,过了大半年还是没起色,就疲惫了。如果业务起来了,团队肯定能兴奋;如果业务没起色,就换老板,让团队再进入「证明自己」的轮回中。

厂内的高层每年还要轮岗,还是高端的玩法。

Input/Output 模型的缺陷

对于基层的技术 leader 很容易犯的一个问题就是,我们正常定需求、估时、量化质量。时间是技术 leader 输入给一线开发人员的一个核心东西,然后到了时间,leader 来要 Output。到了时间没有产出,KPI 一出,就完事了。

这个模型操作起来非常简单,有效。但是很容易忽视一个问题,就是一线开发人员的状态。

有的同事孩子生病、自己结婚、老婆怀孕、学车、买房、失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影响一个人的状态,如果工人父母病重,leader 还来继续要 Output,这是不道德的。早期社会上宣传「家人去世,还工作在一线」这种错误的价值观,现在已经不适合了。

所以一个重要的因素是,一线 Team Leader 不要忘记「同理心」。Input 不光是 Excel 表上的排期,还有一个理解别人的胸怀。

不同级别、不同背景的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法和出发点。同一个问题,都可能出现争论,所以千万不要下一个「死」观点,注意变通。

站在线上看问题

点、线、面 问题。降维攻击问题。

待续